生病就医,遵医嘱吃药
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
但总有一些人“不走寻常路”
喜欢吃所谓的民间偏方
或一些道听途说的药物
最后却对身体造成了更严重危害
一定要合理用药,千万不能乱吃
因为这款止痛秘方一位大爷吃坏肝脏
马大爷(化名)今年79岁,前段时间,在菜地忙活完的他回到家感觉左腿有点痛,尤其是走路时膝盖有明显刺痛,以为是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就没特别放在心上。但这种痛感却每天都在加重,马大爷便在同村人的推荐下开始服用一款中药“定痛丸”,号称能治各种关节痛。
“一开始吃下去确实有效果,感觉没那么痛了,又能去菜地干活了。”马大爷说,持续吃了将近一个月,他却发现自己皮肤和眼睛都变黄,就连小便颜色也变黄了,并且还出现了皮肤瘙痒、全身乏力、胃口差的情况。
焦虑的马大爷在家医院就诊。检查发现他的谷丙转氨酶高达U/L,总胆红素超过μmol/L,均远远高于正常值上限,被诊断为“梗阻性黄疸”,医院予以护肝退黄治疗效果不明显,马医院感染病科进一步救治。
“患者刚入院时,转氨酶、胆红素等各项指标仍在不断升高,主治医生一边予以对症治疗,一边寻找病因。”感染病科主任介绍,患者既往没有肝病史和家族史,乙肝、丙肝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可排除病毒性肝炎,考虑到患者发病前服用的药丸来历不明、成分不明,综合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
停服“定痛丸”,经过3次人工肝治疗以及其他对症治疗后,马大爷的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最近一次复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
主任医师表示,药物性肝损近年已成为肝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其中多数患者都是服用一些未经炮制或成分不明的中草药或民间偏方所致。
部分中药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肝损,不建议在未经医生指导下使用。我们对药物性肝损也曾多次科普宣传,但仍有人“不撞南墙不回头”。
切忌“神化”偏方中医治病最讲辨病和辨证相统一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药材,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确有显著效果,但不可过分神化其疗效。
一方面,中医药学认为凡是药物都是有“毒”的,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指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是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也曾指出“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说明了服用中草药会产生一些毒副反应,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一些中药成分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比如关木通含的马兜铃酸、附子的乌头碱、千里光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等都是毒性成分。
另一方面,中医是非常讲究辨病和辨证治疗的,即对个人体质进行辨别,同样一种药物用于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后果,这也是很多患者常常难以理解之处:“吃的都是一样的药,为什么他没事我却有事?”即便是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偏方,也会因个人体质差异导致不适合部分人群。
中病即止,防胜于治
我们服用的中药都是经过炮制的,炮制后的毒性已大大降低,那为什么生活中仍能看到因服用中药发生各种副作用的情况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1过于追求“偏方”“土方”,服用一些成分不明或未经正规炮制的草药,比如生半夏有小毒,但经炮制后治成的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则是化痰止呕的良药;或使用药典以外的草药而非中药,如土三七,并非三七,会造成肝损。
2组方不合理,中医自古就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中药之间的不合理组方也会造成毒副反应。
3一些人把中药当成保健品,长期服用或随意加大剂量。
事实上,中医药讲究“中病即止”,其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目前已成为中医重要临床思维之一:“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是指用汗、吐、下比较重的方法治疗疾病,有效即停,不要损伤到正气,简单理解就是“病好了就应停止用药”。
中医认为,很多“祛邪”药物和治疗方法也能损伤正气,当侵袭我们的“邪气”已得到控制,病情不会继续恶化时,即可考虑“中病即止”,利用“余邪”充分激发和调动人体自身抗病和修复能力,最终由人体不断增强的“正气”彻底祛除“余邪”,使人体重新达到“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