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马兜铃 > 马兜铃作用 > 正文 > 正文

中药行业研究报告1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6 18:24:37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789140.html

本文作者:田书华(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内容提要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以中医的脏腑经脉理论为核心,以君臣佐使为配伍原则,辅以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之法;在生产工艺上,采用物理方法,尽量保留天然药材的药性,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多味药物配合同用,利用药性的配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药物疗效上,中药的药效及治疗周期长,但是副作用小、治标治本,克服了西药副作用大和易反弹复发的缺陷。因此,中药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疾病上有明显的优势。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为中药行业的三大支柱。其中,中药饮片颗粒是将中药材进一步提取和浓缩而成的单位颗粒,具有不需煎煮、卫生方便等优点。在三种中药产品(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中药配方颗粒毛利最高,达到70%左右,其次为中成药50%,传统饮片的毛利最低,约为30%。

●中药行业具有如下特点:①产业链长;②产业链环节之间的非对称性明显;③中药产业受医药工业的影响大;④中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内市场的需求,出口比例较低。

●由于中西医用药机理、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并且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因此,中药很难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虽然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发展现状我国作为中药的资源大国?最早进行中药国际贸易的国家,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的总额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中药出口仅占中药产品生产总量的20%,我国中药产业出口贸易以植物提取物出口为主,其出口所占比例已经超过50%。

●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展望未来,中医药行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中医药的理念与“健康中国”的理念相吻合,中医药可以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中大有作为。

主要内容

一、认识中医药

二、中药行业概况

三、中药在世界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四、我国中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五、中药行业年回顾及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报告正文(1/2)

一、认识中药

1、药物的分类

如果按照医学理论体系而论,可以把药物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在现代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使用的药物,二是在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在现代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包括化学药、生物制品、天然药物等,其中化学药和生物制品习惯上称为西药。

在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在我国包括中药、藏药、蒙药、维药、彝药等。其中,藏药、蒙药、维药、彝药等则统称为民族药。由于中药历史悠久、使用非常广泛,故将中药单列一类。

2、中医与中药

中医(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医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古代中医治病“医药不分家”,中医不仅坐堂问诊开方,中药炮制、调剂、配制膏丹丸散也是样样精通,近代许多名医就是先从小药工做起,逐步熟悉中药,最后成为一代名医。因此,在过去“医药不分家”,也就是“中医”和“中医药”是同义词。只是到了现代,由于分工的深入,才分出了中医和中药,这样就分出了中医、中药。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不论是单味药还是复方药,都有中医药学理论相适应的特征,即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功效、配伍规律,并按中医理论考虑其应用。所以,中药不同于一般天然药物,除少数品种如青黛、阿胶、冰片等为加工品外,大都是来源于自然界植物、动物、矿物的非人工合成品。当然,有些民间药物或天然药物,随着人们医疗实践的深化,通过研究、归纳、总结,确定其重要的基本特性又遵循中医理论来使用,就可以称为中药。如穿心莲,原本是民间用来做苦味补剂并可治疗细菌性痢疾的民间药,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归纳总结了它的中药特性,并开始收载于《中国药典》一部年版,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丰富发展了中药。

中医强调整体观、辨证论治,认为疾病产生的原因是阴阳平衡受到破坏,应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中药即按中医理论的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以中医的脏腑经脉理论为核心,以君臣佐使为配伍原则,辅以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之法;在生产工艺上,采用物理方法,尽量保留天然药材的药性,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多味药物配合同用,利用药性的配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药物疗效上,中药的药效及治疗周期长,但是副作用小、治标治本,克服了西药副作用大和易反弹复发的缺陷。因此,中药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疾病上有明显的优势。

表1: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中医

西医

用药理论

人类疾病是因为人体失衡,中药以脏腑经脉理论为核心,以君臣佐使为配伍原则,辅以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法。

人类疾病的核心是分子行为的变化,西药以现在生理药理为核心,以药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为治疗基础

生产工艺

中药采用物理方法,将天然药材简单加工活加以炮制,用天然药材本身的药性,对疾病起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西药采用化学方法,加工复杂,用现代手段提纯或合成药物的药物对疾病起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药物疗效

中药的药效及治疗周期长,具体的见效时间依赖于患者的疾病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但是副作用小、治标治本,对于治疗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有明显的优势。

西药以对症治疗为目的,西药疗效高、快、准,重视临床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服用便捷,但是西药轻方,药物副作用大,在治疗某些疾病时易复发

二、中药行业概况

1、中药产品的分类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为中药行业的三大支柱。

一般指药材原植物、动物、矿物除去非药用部位的商品药材,部分药材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可直接用于食品和保健品。药材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均指生药材,应按照药材炮制通则的净制项进行处理。

在严格意义上,药品范畴内的中药材仅指经过净制处理后的药材,对于未经依法净制处理的原药材不能列为药品概念下的中药材,只能是农副产品,不能直接入药。因此,药品范畴内的中药材应是严格按照药品标准加工而成的商品,在生产上应严格按照许可管理进行生产以区分其他农副产品,进入药品流通渠道后应完全具备药品的属性,药品经营企业经营的中药材必须是完全具备药品的属性(有合法的生产企业及相关的产品标示)。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按照中药炮制方法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中药饮片可直接作为药剂配方服用或直接服用,或进一步加工为中成药产品。中药饮片的炮制技艺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其历史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中的记载。炮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净制、切制、干热炮制、湿热炮制四大类,通过炮制,能调整中药材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增加效性、减少毒性,炮制技艺是决定中药饮片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中药饮片是中医体系最早的药物形式,至今,依然是中药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

中药材只需对原药材经过简单的产地加工,而中药饮片则是将原药材进行净选、切制和其他炮制等工艺而制成一定规格的炮制品。一般来说,药农采收的是药材,而饮片加工厂经过净选、切制等加工处理,即为中药饮片。医疗机调剂使用的,不管从何处采购,都应是中药饮片。

有一种特殊的中药饮片叫“中药配方颗粒”,是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中药产品(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又称免煎中药颗粒,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经过炮制、提取和浓缩而成的单味颗粒,供临床配方使用,具有不需煎煮、卫生方便等优点。中药配方颗粒和传统中药饮片在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在药效上,中药配方颗粒仍满足中医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的需要,但是药效可能不及“群药共煎”的传统饮片;在价格上,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相对较贵,为中药饮片的2-2.5倍;在政策和监管上,中药配方颗粒行业的政策壁垒高,进入门槛高,目前只批准了6家试点企业(现已合并成5家),企业的竞争压力小;中药配方颗粒在能在生产、加工多个环节实现监管,全程GMP监管能控制产品的质量,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在近年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在中药饮片的市场份额在快速提升。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在我国中药市场中的占比还较低,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剂和精制工艺将中药加工或提取后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以直接用于防病治病的一类药品。中药的历史悠久,从历代医药典籍中记载的方剂达十万多种,其中除了汤剂等少数剂型外,大部分是中成药,包括用传统制作方法制成的丸、散、膏、丹等剂型和用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制作的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专科用药。从先秦时期《黄帝内经》记载的“内经十三方”,到现今积累的十万多种方剂、全国多家中成药生产厂家,中成药的发展经久不衰。

图1:产业的三大支柱行业

19世纪50年代以前,中医遵从辨证论治,以可随症加减的汤剂治疗为主,药材为各道地产区的药农采、摘、挖的野生药材。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中成药以其便于携带、储存和规模化生产的优点得到重视,中药治疗逐渐演变为规范化治疗,至19世纪90年代,中药行业追求中药现代化,中成药已经占据中药的鳌头,汤剂使用量萎缩至15%,中成药的规模化生产也推动药材实现人工规模种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健康”产业建设的支持和人们对个体化治疗的渴望愈加强烈,汤剂的使用量将进一步上升,对药材质量的要求也会提高。

2、中药行业的产业链

中药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游中药材加工和中成药制造,下游主要供给于内需和出口。国内部分的上游产业包括中药种植业、医药制造业等,上游企业主要有为中药行业提供原材料以及相关生产设备的企业等,例如中药材培育基地,中药材加工研发基地等;中游产业包括中药加工与中成药制造,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用中药传统制作的丸剂、冲剂、糖浆膏药等;用现代制剂方法制作的中药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及专做治病的药酒;下游产业包括医药流通、居民健康等行业,主要是中药消费市场,有医院,药店,部分超市和商店。

图2:中药材产业链示意图

国家对中药行业全产业链的管理,有一系列的认证规范,目前国家对于中药行业的认证规范包括中药材种植、生产环节中适用的GAP认证,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造过程中适用的GMP、GCP、GLP认证,以及药材及药品流通环节适用的GSP认证。

中药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药材的质量和等级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疗效和价值,优质药材资源是中药产业链的关键。中药轻加工、重药材,产品的价值依赖于优质药材,特别是名贵药材的可获得性。药材资源是中药企业的重要竞争领域,能将产业链延伸至上游、掌握名贵药材等优质药材资源的企业将成为未来的领军企业。中药的中游主要为中药饮片厂和中成药厂,其中,中药饮片的新型药物中药配方颗粒近年来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医院、药店和商超。

中药产业包括中草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支柱产业。其中,中药饮片颗粒是将中药材进一步提取和浓缩而成的单位颗粒,具有不需煎煮、卫生方便等优点。

在三种中药产品(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中药配方颗粒毛利最高,达到70%左右,其次为中成药50%,传统饮片的毛利最低,约为30%;中成药在中药产业的份额最大,年其行业规模占比为77%,其次是中药材和中药配方颗粒,占比分别为21%和2%。

图3:中药产业链价值解析及年细分行业规模占比

3、中药行业的特点

(1)产业链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原来中药用于治病演变为用中药防病治病,中药产业已发展为“保健药”、“功能食品”、“化妆品”、“药用日用品”以及衍生出的“药疗服务业”(中药浴、中药足浴等)。从中药产业链的运行过程可以看出,它贯穿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从药品、功能食品、化妆品安全性角度考虑,有众多的环节或部门参与其中,每一个环节中还有若干技术、工艺流程,使得中药材产业链显得绵长曲折。

产业链就是一个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劳动来获得价值的,因此,产业链长则增值多。例如,中药材中的甘草,从药农手中收购价仅13元/kg左右,将其初加工成甘草饮片达24元/kg左右,将其加工成中成药—复方甘草片的价格是甘草原料的10倍以上;如果将其精制成提取物“生胃酮”,其价格是甘草原料的倍。融入其高科技术,将其加工成人类需要的“极品”药物,则增值比例将更高。通常情况,中药材产业链具有明显的增值效应。如下图所示:

图4:中药材产业链具有明显的增值效应

产业链长也使得其行业运行的复杂性和协调难度随之增加。主要表现在:一是中药材的市场需求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是由它下游产业的需求所诱致的。随着产业链条的延长,链中企业对信息的曲解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中药材是特定季节生产、常年消费,农户的生产预期是由现期市场需求或销售价格高低诱致作出的,现期生产决策所依据的市场需求或价格是由前一期的生产规模所决定的,这种非对称性在农业小规模、分散性特点作用下,因信息稀缺性所导致的合成谬误使其偏离。实践中,中药材生产的波动幅度远大于粮食的波动,其原因不仅在于人们对粮食的依赖性高于中药材,还在于中药材产业链环节比粮食复杂。二是增加交易费用。随着环节的增多,搜寻交易对象和交易信息、谈判及签订合约、监督和履行合约、降低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等方面的费用增加,影响整链效率和链上节点企业运作的最优化。三是中药质量控制难以保证。从种苗的品种品质到粗加工、深加工中的众多中药、众多成分共同作用的质量标准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随环节增多,技术和质量指标会逐渐偏离。

(2)产业链环节之间的非对称性明显

从中药产业链的整链角度来看,各环节之间的一致性较差,表现在:

一是对市场的反应机制不一致。中药材种植生产和中药加工业的成药有着一定的区别,特别是突发性疾病的大流行,需要大量的对症成药的快速供给。如年发生的非典期间,金银花、甘草等中药材极缺,每g金银花价格最高达元人民币,是正常年份的30多倍,正是由于中药材的生产大多是一年一季或多年生的,调整周期较长。

二是生产规模的巨大差异。中药材的生产者是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而产业链的下游,有大型中药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化和集成度较高。

三是时空的不一致。中药材通常是一年一季或多年生产,而下游加工、服务业是全年使用;中药材原料生产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及东北部且靠近山区,而大型中药加工企业更多地集中在东部沿海或城市。

产业链运行要高绩效化,需要的是环节之间联系紧密、协调和顺畅。然而,环节之间在市场反应机制、规模与组织化程度以及时空联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中药材产业链的协调性和互动性难以保证。

(3)中药产业受医药工业的影响大

中药产业受医药工业影响和支配的程度较高,不仅其后续加工在工业领域的环节多,而且医药工业生产中化学药、生物制药对中药加工业的替代在加剧。在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早期的药品主要以中药材、成药、饮片为主。随着化学药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化学药在医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约占60%左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生物医药的发展,目前医药制造业以化学药品、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类、生物制品类三分天下,化学医药已成为医药类主流,生物制品类的发展速度极快,而中药业约占30%左右,使得中药材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4)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内市场的需求

中药材产业链的动态变化将随着国际市场和国内需求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中药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在国内,因此,国内市场的变化对中药材产业的影响较大。

在目前的全球中药贸易营业额中,中国仅占约3%~5%,即使加上边贸(即以食品名义出口的中药),占有率也不过7%。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中药的消费市场主要是靠国内市场,因此,国内市场需求对中药材产业的影响较大,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内市场的需求。

(5)我国中药产业出口贸易以植物提取物出口为主,其出口所占比例已经超过50%

我国中药材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产品都有进出口贸易,过去,中药材出口所占比例为70%左右,而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的比例仅占30%左右。经过中医药界的努力,中药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中药出口以植物提取物出口为主,其出口所占比例已经超过50%。

例如: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额39.09亿美元,其中,植物提取物出口额21.11亿美元、占比为54%,中成药出口额4.30亿美元、占比11%,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8.99亿美元,占比23%。中医保健品4.69亿美元、占比12%。

图5:年中药出口额结构分布

三、中医药在世界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1、中医药较早地传到世界各地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

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到朝鲜、日本、越南;汉代,中药材大黄远销欧洲;公元1至5世纪,中国炼丹术多次传入阿拉伯国家,公元7至8世纪再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公元7—10世纪,中医药随着唐宋的强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成为许多地方主要的治疗理论和手段。唐代有不少国家派人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唐代传到印度的药材有人参、茯苓、当归、远志、乌头等,被称为“神州上药”。到了10世纪,宋朝与海外50多个国家通商,外运的中药品种、数量都大量增加,并且在广州还专门设立了专管药材出口机构──市舶司。《马可波罗游记》就记载了大量中国药材被商人运往亚丁,再转运到北非的亚历山大等地。年至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中国船队7次下南洋和西洋,输出了大量的药材。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赞誉为中国16世纪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于17世纪传到日本和欧洲,随后被选译或全译成日、朝、拉丁、法、英、俄等文字,成为国际上的重要科学文献……

由此可见,中医药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较早地传到世界各地,深受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的欢迎。

2、新中国建立后,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新中国建立后,中医药的传播、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的“针灸热”、“中医热”遍及各地;进入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又兴起了“中药热”,各国纷纷派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医药,派使团来华参观、学习、考察中药资源、栽培、饲养、炮制、成药,以及洽谈商贸和技术合作;中药走向全世界最突出的成果是中国的青蒿素惠及全球,每年挽救上万个人的生命,因此,被西方媒体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

目前,我国的中药产品已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分布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医疗机构达5万多家,医师超过12万人。

3、国际上中药市场主要存在东南亚各国

目前,国际上中药市场主要存在东南亚各国,凭借居住的华人较多的优势,东南亚各国政府大都承认我国的中药试售药品,中成药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仍在亚洲。

据统计数据,年我国出口至各地区的中药增幅比较大,发展态势良好。亚洲仍是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对象,占71.08%,欧美占18.81%,其他占10.84%。如下图:

图6:我国中药出口地区分布结构

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可分为如下四个,分别是: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东南亚及华裔市场,该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

日韩市场,是我中草药出口稳步发展的市场。也成为与我竞争国际草药市场的主要对手,采用“兼蓄并用,自成体系”的策略,约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1%。

在世界其它地区(主要包括西欧和北美各国),我国的中药出口主要以植物药(天然药物)的形式进行出口。这里需要说明中药与植物药(天然药物)的差别:(1)中药有系统完整的理论,有浩瀚的文献,遣方用药有规律可循;西方植物药(天然药物)是零散的经验;(2)早在两三千年前中医药就建立了一定的医事制度,到唐宋年间逐渐形成理论完整、结构合理、部门齐全的医疗、药品、教育、考核、选拔、管理等部门及相关制度、法规,中医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而西方植物药(天然药物)在近几十年之前从未形成过行业,用植物治病只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而非职业行为;(3)中药讲究炮制,讲究药物四性五味和归经,西方植物药(天然药物)仅应用生药,不懂炮制后药性之改变。(4)中药多用复方,讲究君臣佐使,西方植物药(天然药物)一般用单味药,偶用复方。

非洲、阿拉伯市场,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多批医疗队的派遣,中医药和当地草药治病的热潮正在形成,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草药国际市场。我国的一般药品、保健品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红花油、清凉油、风油精、十滴水、花粉制剂、风湿膏以及六味地黄丸、藿香正气丸市场需求量较大。此外,一些芳香除臭、消炎镇痛的产品,如空气清新剂和保健沐浴剂更受欢迎。

4、目前中药很难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中西医用药机理不同,并且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一是中药治疗疾病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生命整体进行辨证施治,讲究药物配伍,以君、臣、佐、使用药,以达到调理肌体,扶正祛邪,恢复健康之目标。而西药治疗疾病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对症下药,即针对病症,运用成分单一、专一性强的化学药物进行靶点用药;由于二者用药机理不同,运用中药复方治病显得更复杂,想要说明有效成分将变得非常困难,因而中药治疗疾病的量化精准性难以把握。二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除千百年来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之外,西方国家很难接受中医药文化理念,对中国习用几千年的一些药物和疗法不理解,不接受。再者,中药须由训练有素的中医大夫辨证应用方能有效。即使在中国,一般人都有应用中药的习惯,但大多数人也辨不清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需由中医大夫辨别。西方国家没有中医大夫,更缺乏训练有素者。再好的中药,没有人会使用,也很难国际化。

因此,中药很难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虽然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发展现状我国作为中药的资源大国?最早进行中药国际贸易的国家,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的总额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中药出口仅占中药产品生产总量的20%?

目前,国际天然药物市场每年交易额超过亿美元,约占世界药品交易总额的30%。而中药作为纯天然药物在世界市场也日益受到重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与认可。但在国际中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市场份额却不足10%,其他都为日本和韩国所占据。中药是中华民族长期中医药实践的硕果,而目前国际市场却被他国占有,我国只占有冰山一角。

近几年,中医药在国内外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doulinga.com/mdlzy/4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马兜铃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