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马兜铃 > 马兜铃主治 > 正文 > 正文

畦菠菜畦地瓜芽儿,黄县话里的畦读音不同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5/17 13:34:48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709994.html

“畦”,普通话读作“qí”,《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一般是长方形的,如菜畦;二是用于计算种在畦上的作物的数量,如种了一畦韭菜两畦葱。

三畦菠菜

而在黄县话中,“畦”的读音发生改变,“qí”变成“xí”,但这里有个复杂的情况,声母“x”在黄县话中读为两套声母,分别为“”和“”,前者读如西、席、细,后者读如稀、喜、戏。“畦”在黄县话中读如鞋(在黄县话里,“鞋”的韵母不是ie,而是i,读作i),调作阳平。至于为什么声母会发生改变,一直是我想搞明白的。我坚信,每一个声母的变化后面都有一段故事,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谜底。

后来我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查询到《本草纲目》“萝藦”条:“三月生苗,蔓延篱垣,极易繁衍。其根白软。其叶长而后大前尖。根与茎叶,断之皆有白乳如构汁。六、七月开小长花,如铃状,紫白色。结实长二、三寸,大如马兜铃,一头尖。其壳青软,中有白绒及浆。霜后枯裂则子飞,其子轻薄,亦如兜铃子。商人取其绒作坐褥代绵,云甚轻暖。《诗》云:‘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觿音畦,解结角锥也。此物实尖,垂于支间似之。”

此条不仅让我知道芄兰即是萝藦,也就是黄县人口中的蒌,更让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本草纲目》说“觿音畦”,这里用的是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较常见的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注音字和被注音字的读音一定是要相同的。这说明“觿(xī)”“畦”至少在李时珍那个年代读音还是相同的,后来“畦”音发生变化,读作“qí”,两者读音才不相同。而在黄县话中,两者的读音仍然相同,都读作“i”。原来不是黄县话的发音有问题,而是普通话不知什么原因改变了声母,黄县话却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

“畦”的用法在黄县话里也更加丰富,可以作量词用,也可以指田埂围起的长条形的地,比如黄县话说的整地,就是指播种前进行耕地、耙地、平地等工作,也包括开沟、造畦,有了畦就便于浇水、施肥和管理。“畦”在黄县话里还有更加灵活的用法,在整好的畦田里播种,也称作“畦”,比如:我畦儿点菠菜。指的是在畦儿里撒上菠菜种子,长出菠菜后慢慢间着吃。还有一种,有点像南方的培育秧苗,就是将植物的种子或块根栽进整好的畦儿或温床上,待发出芽来再进行移栽,这也叫作“畦”。

地瓜生芽儿

比如“畦地瓜芽儿”,这在山里人来说是件大事,山塂薄地种不了庄稼,只能种些谷子、地瓜之类的杂粮。畦地瓜芽儿之前要先造温床,黄县话称为“火炕”,一般是在山脚下依着山势建成一排,有一人多高,上面是铺着沙子的火炕,下面开有大大的灶口,畦地瓜芽儿的时候要架上火头烧,日夜有人值守。这里的温暖和热闹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小孩子,特别是到了晚上,看火的人弄两块做“母儿”的地瓜扔进炭火里,空气中四处弥漫着烤地瓜的甜香与焦香,用黄县话来形容,就是让人直“拉拉漦水”。

用来畦地瓜芽儿的地瓜叫作“地瓜母儿”,一般多是麦茬地瓜,发芽率高。黄县南部山区种的地瓜分两种,一种是春茬地瓜,五一前后地温升上来之后种下的,收完麦子之后,剪下春茬地瓜的蔓儿,插到麦茬地里,这叫“押地瓜”,是靠地瓜的茎扦插繁殖的,称为麦茬儿地瓜。老黄县有句谚语,“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麦茬儿地瓜一定要在霜降前收拾利索,见不得一点霜。它的生长期短,营养物质积累少,不如春茬地瓜好吃,主要是用来做种的。不过麦茬地瓜体形细长,不抗火,开锅一捂就烂乎了,有些老头老太太还是喜欢吃这一口的。

地瓜栽儿

等到第二天春天,用窖藏的麦茬地瓜做母儿畦地瓜芽儿,生好的地瓜芽儿提出来,叫“地瓜栽儿”,种到地里就是春茬地瓜了,春茬地瓜铰蔓(ǎn)儿扦插又成为麦茬儿地瓜,如此就开始了又一个轮回。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doulinga.com/mdlzz/1082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马兜铃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